采用国内最先进全自动分拣系统,单小时分拣6万票快件,分拣准确率达99.99%。每天出入港件数约60万件,全年快递业务量超2.2亿件,占安庆市业务量55%以上。 12月7日下午,记者走进安庆大观区现代物流园区,发现新技术让现代物流更“智慧”。
据大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、纪工委书记何祯辉介绍,近年来,在新发展格局下,安庆市大观区现代物流园发挥“大交通”枢纽优势,探索出“大枢纽+大数据+大产业”物流发展新路径,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。
“这是我们的自动分拣车间,双层分拣线,早已实现智能升级。每件快递上都有一串数字代码,传输带一边运转,高倍摄像头一边扫描包裹重量、运输地点等信息。”中通快递安庆分拨中心操作主管赵长久说,分拣系统如同一辆列车,包裹上的三段码就是“车票”,到站下车,井然有序。
自动分拣车间有700个格口,受扫描角度影响,偶尔会有包裹未能识别清楚,卡在“路口”。这时,工作人员就会取出快递,手动分拣,帮其找准正确位置。在赵长久看来,以前分拣,全靠人工,动作慢、效率低,出错率比较高,“有了小件自动分拣系统,机器每小时可以分拣6万件快递,哪像过去,一人忙活一天才能分完四五百件。”不仅效率大幅提高,还能增强物流准确性。
“智能化改造,信息化管理。”据大观区现代物流园区内的中通快递副总经理滕根坤介绍,快递运用计算机智能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进行自动化处理,经由扫描、分拣、分类和打包,大大小小的包裹将从这里发往千家万户。
物流园形成了八大功能区 全年快递业务量超2.2亿件
除分拣外,大观区物流园区中,智慧链供应云仓也已建成。高标仓足有9万平方米,卸货平台能够容纳12辆货车同时转运,设施兼具储存保管、装卸搬运、货物配送等功能。通过集成传感器、无线通信设备与智能控制系统,云仓有了“智慧大脑”,既能实时收集仓库温湿度、库存数量、出入库记录等数据,还可以对货物存储布局进行优化,提高空间利用率和货物存取效率。
据介绍,大观区现代物流园以铁公水机多式联运为基础,以快递物流、冷链物流、整车物流等业务为核心,汇聚快递、物流、电商企业集聚发展,向前对接农产品、汽车制造等产品供应,向后以电商直连消费市场,形成了快递物流区、粮食物流区、铁路物流区、汽车商贸物流区、跨境电商产业区、综合服务区等优势互补的八大功能区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底,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,入驻企业87家,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的物流企业数8家,A级物流企业数5家。2022年,园区营业收入46.7亿元,累计完成税收2.85亿元,带动就业人员3000余人。
每天出入港件数约60万件,全年快递业务量超2.2亿件,占全市业务量55%以上;跨境电商产业区运营面积2.4万平方米,引进跨境电商服务企业30余家。
据了解,大观区现代物流园区先后被评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、皖西南快递产业园、省级示范物流园。2023年,成功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。
在采访过程中,记者了解到,园区发展的密码是“大枢纽+大数据+大产业”物流发展新路径,推动了大观区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。
——以“创新”为突破,拓展园区发展空间。采用“政府主导+行业企业参与”共同开发模式,政府统一规划,引进知名大型物流企业,借助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复合能力,生产型物流和商贸型物流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通过产业空间布置图、产业链全景图、存量土地分布图等“九张图谱”开展精准招商,由区政府区长牵头、区商务局等部门配合,做好现代物流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,先后引入了粮食储备加工、京东供应链、罗兵云仓科技、美团优选等高附加值业态,丰富园区业态,汇聚快递、物流、电商企业集聚,现有A级物流企业数5家、跨境电商企业39家、劳务派遣及供应链企业13家,降低成本约10%以上。
——以“载体”为支撑,加快园区智慧化改造。建设园区智慧化物流数据服务平台,积极应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布置智能式自动货架系统,运用智慧物流技术提高拣货效率,为客户提供订单产生后全程物流服务并延伸仓储相关增值服务。
为推动园区重点项目建设。大观区坚持“项目为王”理念,健全“县干领衔、专班推进”项目推进机制,28名县干、73个工作专班“一对一”包保重点项目。
——以“融合”为抓手,增强园区发展新动能。利用多式联运融入双循环。借助安庆“长江黄金水道”“承东启西”的区位优势,园区以物流产业为抓手,打通上下游产业链,积极融入双循环。依托安九高铁等铁路对接北京、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,形成“十”字型物流联动体系;以“三纵四横”高速公路网络对接合肥、黄冈、九江等周边城市;依托安庆港运输枢纽地位和丰富岸线资源,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城市互联互通,拓展对外贸易窗口。
为促进制造业融合,紧紧围绕安庆粮油、石油化工等优势主导产业,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,聚焦大宗原材料、产成品产业链的体系建设和服务协同,面向产业链全环节,以运输、仓储、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为切入点,链接大宗工业品原材料供应商、生产企业、经销商与物流企业,拓展商贸交易服务,让本地制造业节省至少14%左右的物流成本。